当前位置: 电热水壶 >> 电热水壶用途 >> 这所马化腾的母校,因探索创新教育新路径
今天(3月18日),人民日报在文化新闻版大篇幅报道了深圳中学的创新教育——该校构建多元课程体系,并打开校门借力外部资源创建多个创新实验室和创新体验中心,探索出一条创新教育的新路径。记者获悉,除了这所腾讯主要创始人之一马化腾等知名企业家、创业者的母校以外,如今,在“创新之都”深圳,创新实践在基础教育阶段各中小学蓬勃开展,自己动手做出作品交作业,已经成了很多中小学生的日常。
新学期开学近1个月,深圳中学新校区内已是繁花似锦,百鸟争鸣。由高二年级国际班学生组建的电气工程社,在人来人往的校园闹市摆起了摊,售卖社员们自行研制生产的蓝牙音箱,竟获得不少同学的青睐,短短几天,已经卖出了25台。
“不务正业?在深圳中学这样一个环境里,没人这样说我们!你以为高中生的学习,就是成日埋头刷题背书吗?”社长何楚宁一句不失礼貌的笑问,令来访的记者哑口无言。
确如何楚宁所说,在深圳这样一个“创新之都”,词山题海早已不是绝大多数中学的正确“打开方式”。拿当地最好的中学之一的深圳中学来说,自己动手搞创新,做出东西交作业,已经成了很多中学生的“基本功”。
深圳中学泥岗校区
“创新之都”的名号,只能代表深圳的昨天和今天;“hold住”这座城市未来二三十年的科创优势,必须从眼前这帮孩子抓起。在这样的共识下,深圳中学通过文凭课程的开发,构建多元课程体系;并打开校门,借力外部资源创建19个创新实验室和创新体验中心,探索出一条创新教育的新路子……
课改:夯实创新的实践能力
电气工程社同学的小成功,和深圳中学通用技术教师何柳婷的教学、指导分不开。早在年入职深圳中学的第一个学期,她就在给高一年级开设的《产品设计创意初体验》选修课中,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可供盲人使用的电热水壶”。
“你别小看这个水壶,设计它分好几个步骤,从产品定位、用户研究,到竞品分析、创意发散,直到最终的产品呈现,每一步都不能打折扣。而且这一项作业,就占课程学分的70%。”何柳婷说。
可不是嘛!在上过这门课的学生李翀看来,完成这项作业不亚于经受一次魔鬼训练。他们要蒙上眼睛,体验盲人倒水的困难,来发现普通电热水壶的不足;为了改进热水壶,首先要了解它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为此,不知道把水壶拆装了多少遍;了解了人的需求和物品的特性后,头脑风暴提出各种改进建议;先学习三维建模软件,然后画出草图,再倒回到软件中进行渲染模拟……“实际上走完了产品设计专业本科生做一个项目需要的整个流程。”
虽然对于刚步入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这个作业难度超乎想象,但李翀小组的成果,还是令何柳婷大感惊喜:“有图有真相”的轻型杠杆设计,帮助盲人识别水是否装满;针对盲人难以对准水壶的底座,底座加装了特殊磁铁;为防水开后壶口蒸汽烫伤盲人的手,特别设计了会自动报警的感应器……
学生《产品设计创意初体验》课程作业报告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创新驱动的空前重视,创新教育从高校“下探”到广大中小学。然而,或许是观念所限,或许是实际条件制约,在各类学校中如火如荼的创新教育,常常流于“从书本到书本”——知识听在课堂里,作业写在纸面上。
“让大家发现身边的问题,通过设计并制作产品来解决问题,才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正如深圳中学创新活动中心主任朱峰所言,何柳婷的实践,是该校深入探索课程改革,让创新教育“从虚拟走向实景”的一个生动缩影。
通过创新课程模式,深圳中学构建了多元课程体系,供不同需求、不同特质的学生入校时自主选择。课程在设计和实施中都融入了大量实践式、体验式内容;对此,学习除了保障课室、设备外,还有专门导师跟进指导。学习过程中,除了听讲跟学、书面习题以外,独立动手或组队合作完成规定的实践作业,常常占到课程学分的30%-40%以上。
“创新教育走的是一条前人未走过的道路,因此本身就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对此,深圳中学校长朱华伟一语道破,对创新实践的重视,和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相统一。“拔尖创新人才所必备的许多重要素质,是在基础教育时期培养和发展出来的。初、高中阶段,我们就应该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机制和模式,建构一个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并与高等教育接轨的完整教育链。”
竞赛:培养创新的竞争意识
高二年级的连续同学,不仅有一个特别名字,也有一些颇有个性的特长爱好。“小学就对乐高产生兴趣,学着制作相对比较复杂的小装置、小机器人;到初中就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编程。”让他惊喜的是,原本以为升到高中忙于课业,不得不暂时放下心爱的机器人,没想到高一入学第一周,就收到了班主任发在班级群里的“招新通知”。
“那是学校机器人社招新,我一看,正符合我的兴趣,马上报了名。”令连续感慨的是,学校不仅给社团实践活动提供专门的课室、机房、机床,必要的机器人套件、材料,还有老师随堂指导。
年,学校选拔一批学生组队,参加第十届VEX亚洲机器人锦标赛。连续和当时同在高一(17)班的王司然一起入选B队,先后斩获中国区选拔赛一等奖和在韩国首尔决赛铜奖。
“参赛时,我们的机器人出了点问题,程序设计是直行的,它实际走的时候总是变成曲线,让我们好一阵着急。幸好指导我们的朱峰老师及时发现,问题出在右侧底盘为减少摩擦加的一个金属垫片上。后来大家一齐动手给左侧也作了调整,把距离加宽到和右侧对称,反复调试终于排除了故障。”回忆起参赛时的惊险,两人仍兴奋不已。
在深圳中学,像王司然、连续这样特长突出的学生并不是“另类”。事实上,有不少学生都是一两个创新社团的成员;以社团实践为载体,积极参与学科竞赛,进一步强化创新的竞争意识和实践能力。
围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中”的办学目标,深圳中学以建校70周年为契机,持续推进课程改革,形成以多元课程为“主体”,以社团活动和学术竞赛为“两翼”的创新教育模式,短短几年结下了累累硕果:年,杨天骅、薛泽洋两名同学在第49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中同获国际金牌,聂翊宸在第50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中获国际金牌;年,在五大学科竞赛中,14人获全国金牌、7人入选国家集训队;年,该校黄飞扬夺得丘成桐中学生科学奖全球唯一的科学金奖,李昊轩和他的团队获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萌芽赛道创新潜力奖,彭也博以全国总分第一绝对优势入选国家集训队……
学生黄飞扬获丘成桐中学生科学奖金奖
共建:强化创新的开放精神
“浓缩在高交会这50万平方米的空间里,有5G速度的可视化——8K+5G显示屏,呈现画面自然得宛如人眼观测一般;有论文白纸黑字的亲和感——促进人体组织修复的PRP再生因子医用血浆已经成熟至可以无排异风险地愈合大面积创伤,达到‘安全、精准、有效’的应用效果;有人脸识别技术的前卫感——我们作为高中生已经可以通过简单程序操作重拟、预判人脸,用一张正脸照片修改成多参数调控的不同照片;有仿生技术的智能化——仿生鱼已经可以投入商业使用,且灵敏度、耗能环保等多方面达到了尊称世界前沿的程度……”
年11月13日,深圳中学实验体系生物教师尤佳带着10多名学生,走进了第二十二届深圳高交会的现场。来自高二(18)班的任言希经过一下午的参观体验,写下了上面的感触。
创新,十分依赖于合作与交流,在中学开展创新教育,视野也绝不能局限于校内。朱华伟告诉记者,深圳中学依托地缘优势和校友力量,挖掘多方资源,与国内著名高校、企业共建了19个创新实验室和创新体验中心,内容涉及数学、物理、生物、天文、能源、人工智能等多个专业领域;依托这些校外资源和合作平台,开设了十几门创新类选修课程,并为十余个科技创新类社团提供了多元的活动平台。
年,学校与腾讯合作开发的“深中-腾讯AI课程”受到广大学生的追捧,成为年度最“热”课程。在该门课上,学生能与腾讯的专家面对面交流学习,获取最前沿的领域知识。“一方面对学生来说,让他们不断强化开放的精神,真切体会到创新是一项离不开交流和互动的事业;另一方面对我们老师来说,也是一个了解学科前沿最新变化,不断给自身充电的过程。”尤佳说。
对话深圳中学校长朱华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始于基础教育
近十几年来,我国各大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持续发力,诸多高等教育领域的“拔尖计划”应运而生,如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清华大学的“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等等。那么,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是从大学才开始的吗?
答案是否定的。从教育科学的角度看,拔尖创新人才所必备的许多重要素质是在基础教育时期培养和发展出来的。在初、高中阶段,我们就应该积极探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机制和模式,发现、孕育并系统培养人才苗子,建构一个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并与高等教育接轨的完整教育链。
基于对教育现状和国内外发展趋势的考虑,国家在本世纪初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中就明确提出,“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
年,我校与华为合作设立了“深圳中学—华为特殊人才奖学金”,在初高中阶段发掘并资助那些在基础科学领域有特殊专长的天才、偏才、怪才,进一步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助力他们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华为是我非常敬重的民族企业,任正非是我十分崇敬的企业家。关于“如何让奇才、怪才一展所长”,他曾提出“歪瓜裂枣”理论:“枣是裂的最甜,瓜是歪的最甜,他们虽然不被大家看好,但我们从战略眼光上看好这些人。”这正是他十分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表现。
总而言之,我们不能把高考视作唯一的“指挥棒”,要切实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长设计教育模式。现代社会非常需要我们在兼顾学生综合素养的前提下,争取把“长板”做长,这样他们未来自然而然会在擅长的领域脱颖而出,从而最终有所成就。
年11月18日,在深圳中学建校七十周年之际,我们向社会正式宣告了新的办学定位——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高中,以培养具有中华底蕴和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己任,这正是深中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责任与担当。
——原载年10月16《中国教育报》,作者朱华伟: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创院院长。现任深圳中学党委书记、校长。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2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