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热水壶 >> 电热水壶发展 >> 人活一天,就要为社会贡献一天
「本文来源:陕西日报」
本报记者孙鹏刘居星实习生刘岳麓
7月23日,渭南大雨,倾盆如注。
7时30分许,临渭区解放路新华书店南侧的“光华社区党员义务服务站”,像往常一样开了门。
这是一间5平方米左右的小房子,五分之二的空间放着电磁炉面板、电热水壶底座、不同头型的螺丝刀等电器零部件和维修工具,东西虽多,却被归置得整齐有序;剩下五分之三的空间,放着一把椅子和一张长方形旧木桌,这是李长聆的“操作台”。
李长聆今年80岁了,每天佩戴着党徽按时来这儿“上班”,除了上午下午各4小时外,晚上还加班3小时,但并没有工资拿,维修也是义务的。
多年来,小小的服务站每天人来人往,找他修理的人挤满了屋子,门外还有排队的。经李长聆修好的小家电不计其数。
小时候因家庭贫困,李长聆上完小学就辍了学,来到位于西安的原西北电管局汽车队当学徒。
“平时运输工作任务重,汽车总出现故障,我就自己学着修理。”李长聆说,为了弄清机械和电子设备基本原理,他经常跑到附近工人俱乐部的图书馆看书。很多电路图标注为英文,为了弄清电路原理,他从“ABC”开始学,翻查字典,一一攻克语言障碍。
怀着对军营的向往,年,李长聆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服役于驻扎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的某部汽车教导连。年,雷锋的事迹在全国传播,军营里也掀起了学雷锋的热潮。
“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每每读到这些话,李长聆总是深受感动:那位仅仅长自己一岁、同为“汽车兵”的战友,精神是那样高尚,他把青春和生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李长聆觉得有一束光照进了自己的生命。
此后,出任务冲锋在前、不叫苦不言累,积极打扫公共区域卫生,帮助周边牧民劳动……在部队,李长聆连续多年被评为“五好战士”。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也是在同一年,李长聆参军以来第一次返乡探亲。虽然买了坐票,但在火车上的两天两夜,他把座位让给了别人,自己忙前忙后给大家打水倒水。“当时有群众说当兵的都是雷锋,我别提多自豪了。”李长聆说。
年,李长聆转业到渭南市新华书店工作,年因工伤办理了提前退休。但“为人民服务是一辈子的事”,他总想着做点什么。于是,他就利用自学的维修技术,在书店门前支起了一个“义务便民修理摊”。
许多群众回忆,当时,大家总能看到一位老人推个小推车,无论寒暑、不避风雨,等候在解放路新华书店一角,免费为群众修理各种家电。
没多久,李长聆“修得好还不要钱”的名声就传了出去,“赔本生意”一下子红火得不得了。李长聆寻思着,要把“义修”做长久,零件、电池等成本费还是要收的。但碰见些“可怜人”,他还是大手一挥就“免单”了。
街坊邻居又感激又钦佩,时不时给李长聆送点小礼物,有点心水果,也有袜子围脖。后来,新华书店将一块空闲地方腾出给他,让他有了个能遮风挡雨专心修理的地方。
相对于“李师傅”的出名,李长聆的另一个身份却总被人忽略。在老伴儿元凤英看来,李长聆每天忙忙碌碌,有时候中午回家饭都没吃完,接个电话又出门了,更别说陪她。有次过节,李长聆破天荒陪她逛了回超市,她还被人问:“你是不是又找了个老头儿?”
当元凤英把这个“笑话”讲给李长聆听时,他心里特别难过:“我也很想多陪陪老伴儿,但是大家的困难我看在眼里,实在走不开呀!人活一天,就要为社会贡献一天。”
到了中午,李长聆关门“下班”。记者看到,服务站的门面上方是一行大字“向雷锋学习,为人民服务”,门上印着那张著名的雷锋修理机器的照片。
李长聆也成为秦东大地上群众学习的榜样。有群众在朝阳公园给大家免费放电影,还拉了一条横幅,写着“向李长聆学习,给大家免费放电影”。
是的,雷锋精神,人人可学;服务人民,人人可做。-08-:00:00:0他是雷锋的同龄人,也是活着的“雷锋”。退休后为民义修数十载,李长聆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5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