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热水壶 >> 电热水壶优势 >> 为何国产车只给座椅加热,却不给座椅通风你
在汽车的舒适性配置中,座椅通风一直是一个相对罕见的存在,尤其是相较于座椅加热而言。即便是高配置的国产车,座椅通风往往只会出现在顶配车型上,而中低配车型则普遍配备座椅加热功能。这引起了一些南方车主的不满,甚至让人感觉受到了某种程度的歧视。本文将深入解析为何大部分车型更倾向于提供座椅加热而非座椅通风的原因,以及在两者之间的成本、技术差异。
我们来了解座椅加热的工作原理。座椅加热与我们日常使用的电热毯、电热水壶、电热水器的原理相似,都是通过给电热棒/电热丝通电来产生热量。电热丝通电时由于电阻较大,产生的电流会受到阻碍,从而产生热量。
这些电热丝被固定在座椅内部的无纺布表面上,能够迅速将热量传导至座椅上方的乘员臀部和背部。为了避免温度过高,座椅加热系统还需要内置温度监测装置,一旦监测到温度超过设定范围,系统会自动关闭加热功能,等待座椅温度下降后再重新启动。
尽管座椅加热系统需要电热丝、温度监测装置等硬件,但成本相对较低。电热丝安装简便,无需对座椅原构型做太大改动。加热系统的最高温度也受到控制,以确保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导致过热问题。
相较之下,座椅通风的工作原理较为复杂。通风系统通过在座椅内部安装轴流风扇实现,风扇的运转增加座椅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帮助人体降温。人体在感知到高温时通常通过扩张毛孔和排汗的方式散热,座椅通风则通过加快空气流动速度提高汗液蒸发速度,进而降低体表温度。
座椅通风系统相比加热系统更为昂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座椅的表面材质必须具备较强的透气能力,而透气性较好的高耐久皮革材料成本较高。为了实现通风效果,座椅内部的发泡材料需要进行镂空操作,增加了制作步骤成本。通风系统还需要额外的轴流风扇,对空调管路进行重新设计和布置,增加了硬件成本。
座椅通风系统的耐久性也需要经过严格测试。座椅通风系统要进行膝压测试和起身测试,以验证其在各种角度和压力下的耐久性。这些测试不仅增加了时间成本,还要求使用更耐用的发泡材料,进一步提高了成本。
在噪音控制方面,高端车型对NVH控制要求更高,座椅通风系统需要采取措施降低风扇噪音,增加了成本。一些高端车型甚至采用了空调式座椅通风,需要在座椅下方增加空调出风口,对座椅进行重新设计,导致了额外的成本。
除了空调系统,文章还提到了半导体制冷方案。由于半导体制冷技术目前仍处于相对初级阶段,成本高昂且技术限制较多,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并未普及。
座椅通风相对于座椅加热而言,在成本、制作工艺、耐久性测试等方面都面临较大挑战,这也解释了为何大多数车型更倾向于提供座椅加热功能。对于车主而言,尤其是生活在高温地区的车主,座椅通风在夏季的舒适性体验上仍有其独特的吸引力。对于汽车制造商而言,如何在平衡成本和性能的前提下提供更多符合用户需求的舒适性配置,将是一个持续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