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热水壶 >> 电热水壶介绍 >> 战高温斗酷暑这群铁人在铁板烧上奔跑
列车加水员:
我们多流汗列车多“喝水”
轨道表面温度53.1℃
▲徐丽英
▲王彩龙
工作人员利用前后列车到达的时间差在轨道边休息。
文/本报记者罗子泓
实习生赖佳雯徐妍迪
通讯员万宇
图/本报记者张江毅
动车内凉爽舒适,动车外却是另一个世界——烈日炙烤下,地表、轨道、车体被晒得烫手。厦门北站加水员拍档王彩龙和徐丽英就坚守在这样的环境中,给来往列车补水,保障铁路旅客的饮用水、生活用水供应。
据悉,厦门北站近期的日均旅客发送量在4万人以上。暑运当前,又逢持续高温的天气,王彩龙和徐丽英是如何工作的?7月25日下午,记者走进厦门北站,跟随这对加水员拍档体验了一次给列车补水的过程。
步
踩着53℃的铁轨加水
日均步数两万步左右
7月25日下午3点48分,厦门北站,气温34℃。
阳光斜射进站点,从上海虹桥开往厦门北的列车缓缓驶入,停靠在7号站台。伴随着轰鸣声,一阵热浪从列车底部四散开来,直往人身上扑。手持红外线测温仪显示,此时,轨道表面温度已达53.1℃。
车站规定,加水员必须两人一组,同去同归、互相保护。由54岁王彩龙和50岁徐丽英组成的拍档,已站在站台下接车,直面高温“烤”验。
列车停稳后,俩人开始拖着三十多斤的水管,向各车厢注水口快速移动。对准接口、开阀注水、关阀拔管、水管归位……一系列动作紧凑连贯。汩汩自来水被注入列车水箱时,滴滴汗珠也从她们的额头悄然滑落。
列车靠站时间有限,王彩龙和徐丽英迈出的每一步都在争分夺秒。一般来说,动车有15至20分钟的上水时间,绿皮火车则需半小时。为了让列车在有限的时间里“喝饱水”,她们一路小跑,腰间的钥匙串和对讲机跟着上下晃动。
40分钟后,加水作业完毕,俩人橙色安全服的背后早已被汗湿透。立岗目送列车驶离站台后,王彩龙和徐丽英坐靠在轨道间的石块上,等待下一班列车到来。徐丽英摘下口罩,用力甩了几下。汗水在地面划出一道深色弧线,但很快就被地面吸收消失了。
按照工作计划,这一天,王彩龙和徐丽英一共要为15趟列车“补水”。上班时,她们不能带手机,无法精确计算步数。但以列车长度米,为15趟车加水,每次加水往返车头车尾一趟,以及进出轨道的安全行走线路来估算,每天,她们至少要行走十多公里,日均步数在左右。
毫升
一升多的白开水
一口气就能喝完
炎炎夏日,列车要“补水”,加水员更需要。加水员休息室里,电热水壶一直在工作。王彩龙指了指地上5升装的矿泉水桶,“白班十多名加水员,一天能喝掉五六桶。”
由于进站车次密集,王彩龙中午12点多就上轨道了,下午5点才离开。“加完一辆车,就在原地休息,等下一辆来。既省时间,也省体力。”王彩龙说。
她喝完了一壶随身带的毫升的温白开水,趁着加完水、列车没开动的时候,上车接了满满一壶。然而,没过多久,又一个毫升被喝完了。“没办法,汗出得多,水也必须喝得多。”王彩龙说。
车站有规定,作业时,加水员必须穿长袖长裤。天气炎热时,男性加水员可单穿一件安全服,而女性加水员就相对麻烦了。徐丽英说,她在安全服里穿了一件短袖,“一方面,能吸汗;另一方面,脱了安全服以后能单穿。”
既然“全副武装”,那么,被遮挡的皮肤,应该不会被晒黑吧?看到记者有疑问,她撸起袖子展示——手臂、手背的色差并不明显。“晒透啦!”徐丽英笑着解释说,夏季紫外线强,长时间户外作业,紫外线都能穿过衣服作用在皮肤上。
徐丽英坦言,七年前她刚做加水员时,尝试过涂防晒霜,但后来放弃了,“汗一直流,防晒霜也跟着汗一起流掉了。黑就黑吧,健康一些。”
60趟
每趟车要喝八吨水
加水员的工作很重要
据介绍,厦门北站是我市最主要的铁路枢纽站,也是福建省规模第二大的火车站。暑假期间,北站一天接发列车约趟,其中,约60趟需要“喝水”。若一节车厢的水箱容量为升,则一辆16节车厢的列车就能装载升、也就是8吨水。
“夏天,乘车出行的旅客多,车次多,用水量也大。”厦门北站加水主管谢爱民说,因此,列车停靠时,加水员需及时给它们“补水”,这样才能让每趟列车上旅客正常饮水、洗漱、如厕,为他们出行的舒适度、便利性提供保障。
加水工作的技术含量不高,但列车排风口的热气、地面的暑气、身上的湿气交织在一起,让人觉得又热又闷。“动车空调的出风口正好对着车站的加水点。有时候,热风会吹得人喘不过气。”徐丽英说。王彩龙最怕被两辆车左右夹击,“站在轨道上,左右两边的车同时冒热气,那才是最难受的时候!”
其实,列车上的每滴水,都是加水员顶着高温补充进去的,只要加水员肯出汗,车上就不会断水。在王彩龙和徐丽英看来,衣服湿了干、干了湿的状态早已是家常便饭。
高温热浪下,厦门火车站也给加水员做了一些防暑降温措施。比如,在确保工作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尽量拉长他们的休息时间;采购凉茶冲剂、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
地铁检修工:
闷热的隧道里给钢轨“舒筋磨皮”
地铁隧道内40℃
李龙祥
李龙祥正在检修车底管线。
文/本报记者林钦圣
图/本报记者卢剑豪
李龙祥,今年28岁,是一名城市轨道交通检修工,在厦门地铁担任工程车驾维员。什么是工程车驾维员?他打趣道,每次跟亲戚朋友介绍起自己的工作时,总是要费一番口舌。
今年6月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公示了18个新职业信息,城市轨道交通检修工位列其中。工程车驾维员就属于地铁检修工中的一类,他们负责检修、清洁、保养地铁车辆,保障市民乘客的安全舒适出行和城市地铁网络的顺畅运行。
近日,记者走进厦门地铁高崎停车场机车库,探访地铁工程车驾维员的工作日常。
一米九的高个子弓着腰钻进车底
小到每一颗螺栓都要仔细检查
因为地铁运行的特殊性,地铁工程车驾维员的工作时间都安排在半夜。
“工程车驾维员请注意,钢轨打磨车23点要准时出车,请加快整备速度。”
22点,在厦门地铁高崎停车场机车库,工程车驾维员李龙祥接到钢轨打磨车出车命令。出车之前,最重要的一步便是对车辆的整备,确认车辆满足上线条件。
戴上作业帽和防护手套,拿上扳手、手电筒等工具,李龙祥顺着阶梯,走进“地道”,来到了钢轨打磨车的车底下。
李龙祥说,钢轨打磨车是与乘客的乘坐体验息息相关的工程车辆。由于钢轨长时间与列车轮产生摩擦,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磨损,甚至形状和内在结构会发生变化,列车在钢轨上行驶的安全和舒适性就会降低。
因此,需要钢轨打磨车对钢轨全方位“舒筋磨皮”。
李龙祥个子将近1米9,钻进车底的他,很多时候需要稍微弓着腰,才能在车底移动。
手电筒扫过的地方,小到每一颗螺栓,李龙祥都要仔细检查,生怕出现松动。“地铁安全无小事。”他强调道,出车前,工程车辆的牵引系统、制动系统、走行系统等,均要进行详细检查。
凌晨的地铁隧道超过40℃
就像在巨大的桑拿房里工作
机车库内并没有安装空调,虽然前后采用通风设计,但稍微待一会,汗就止不住地流。
仅仅跟随李龙祥在车底检查5分钟,记者就感觉有点难受,汗水不停流进眼睛里,口罩也湿透了。看向李龙祥,他的制服也满是汗渍,脸颊都是汗水。
李龙祥说,这还不算热,待会要去的地铁隧道是比机车库还要闷热的地方。他告诉记者,凌晨,在隧道里作业时,钢轨打磨车散发的热量将温度抬升到了40℃以上,闷热和潮湿使得隧道内仿若一间巨大的桑拿房,人在其中汗如雨下。“相比之下,机车库是良好的工作环境,偶尔还能吹吹自然风。”
从“地道”出来后,来不及换上干爽的制服,李龙祥便直接进入驾驶室,对司机控制器、制动系统做最后的检查。
李龙祥介绍说,在厦门地铁,工程车驾维员实行“驾维一体”的管理模式,既要驾驶各类工程车作业,也要负责工程车辆的维修保养工作,得是个全能“多面手”。
此外,他说,一名合格的工程车驾维员,身体素质也要好,“要不然长时间在高温下工作,身体吃不消的。”
上完班脏得像“泥猴”
打磨完钢轨脸上都是铁屑和粉尘
李龙祥上大学前,当过两年兵,还是党员。
年7月,刚刚大学毕业的他,经学长介绍,选择报考厦门地铁。对地铁专业尚懵懂的他,纠结于电客车与工程车两个方向。热爱机械,动手能力强的他,最终选择加入工程车驾维工班。
刚加入工程车驾维工班的那会,李龙祥便赶上地铁2号线运营筹备工作进入冲刺阶段。“白天地铁列车进行试运行‘跑图’,深夜我们驾驶工程车辆出入地铁隧道,上完一趟班,难免蹭上点机油、带上些灰土什么的,身上也早已湿透,脏得跟个‘泥猴’似的。”李龙祥说。
李龙祥说,今晚的任务是钢轨打磨,这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铁屑和粉尘。打磨完毕,所有工作人员的脸上便像敷了一层“火山灰面膜”。
“2年当兵的经历让我受益终身,锻造了我的人生观、业务技能、体能素质等方方面面。”李龙祥说,“我也是党员,要做表率,冲锋在最苦最累的一线。”
今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公示的18个新职业信息中就有城市轨道交通检修工。“以前大家戏称我们是‘地铁的边缘工种’,现在有了正式的名字,说明大家对这个职业的认可。”李龙祥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7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