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万是一名90后,东莞厚街人士,主业是做一名往来会计。下班后除了打机和运动,还喜欢在家里的楼顶折腾一下大锅和鱼骨天线。和大多数的烧友一样,对于收到的台,看的并不多,主要还是用来录制特别的传送节目以及测试信号变化,给大家分享。
卫星信号主要分为C波段和ku波段两种,根据两种波段,需要购买相应的锅和高频头进行接收。当然,有些高手技术过硬的,可以在一个锅上同时按照几个C波段高频头和ku波段高频头进行偏收。
小万16年买了第一个1米5的大锅之后,曾经从最西端的49号到最东端的都试收过。.5,.5,.5和这几个星是相对简单的。据小万回忆,当时刚开始玩也是从.5这个开始的。里面的凤凰台是比较容易接收的一组,技术好的烧友用1.35米直径的C锅也能稳定接收下来,所以这组一直被调星人作为这组首选的调试组别。把这组调了出来,然后再根据其他弱组的质量数值,把其他稍难收的组调出来。吸引人的是里面3个凤凰台全部都实现了高清,画质比起有线传送的可是高出几条街。当时第一次用电视机摆在天台旁边,先转锅的方位,然后调整锅的仰角,等开始有信号的时候,再不断转动高频头以及调整高频头深浅,等信号出到最好的时候在把旁边的螺丝拧实固定。
(凤凰资讯台)
C波段调试完之后,又听说.2和两个ku波段的卫星节目比较丰富。于是又入手了一个75cm直径的ku锅去接收。有了之前调试.5c的经验,这两个星调试起来就驾轻就熟了。开始的时候是先收正东南方的卫星,那时候的共享账号节目类型丰富,除了有广东人喜欢的珠江台和南方卫视,还有通过共享账号破解的欧美大牌电影和纪录片节目,收视价值极高;被反制后,又转战.2卫星,用共享账号看TVB系列的新闻台、剧集台、儿童台和经典台等精彩节目。后来18年中左右,.2这个星共享账号又被反制,小万就只能专心转战收C波段的免费台以及一些使用BISS和旧版Powervu加密系统,可以破解的频道。
调.5C,也就是中星6B的时候,小万就经历了什么是易学难精的道理。这个星是播出国内各大主流卫视的星,包括评价最高的东方、浙江和湖南三个卫视。小万用米5的锅来收,用信号最强的河北卫视先调了出来,这个星是我国很多农村地方以及东南亚和澳洲新西兰地区华人都会接收的一个星,在我国境内米5的锅来收,能看8成的台,而在澳洲新西兰地区则要用到2.4米的大锅,所以在网络普及之前,那边经常出现因为华人屋主因为装大锅而被邻居投诉遮光的事情。那为什么说这个星是易学难精呢?因为虽然河北卫视一调完出来,其他大部分的台就会有了,但是最好看的东方、深圳和浙江卫视信号是相对较弱,所以还得细调才能够稳定信号,但是由于受到5g基站和天气等干扰因素,有时候即使细调,也不一定能稳定收看。以前鱼骨天线收模拟电视会出现雪花,现在卫星和地面信号数码化广播后,出现的会是一条一条横条,播起来会卡,类似于以前播VCD卡碟一样。要稳收这3个台,除非是用1.8米以上的锅主收,1.5米锅收即使细调也不一定会有好结果,所以就是“易学难精”的道理。按他所说,这个星的电视台大部分都有网络直播了,而且国家为了方便偏远地区的群众收看,也开发了户户通,因为户户通的覆盖范围仅在境内,所以接收比起.5星要简单得多。如果不是因为户户通的视频制式和其他卫星不兼容,需要另外买接收机,他也不会去专门收这个星的。
(一锅多星示例)
19年他又试收83C印星,83C之所以吸引他的地方是9XO频道,是专门播放欧美音乐的台,网上也有烧友推荐过这个频道,这个频道在H,这一组信号还是可以的,有11db。有烧友反映该星的4H可以用于寻星,因此在D3接收机上面输入转发器,然后调整锅面以寻找信号,不到3分钟就找到了信号,然后调整极化角把信号调到最高,接上电脑接收卡PROF,盲扫得到以下转发器:
(83C转发器列表)
此时打开电视,有关组的图像便出现在眼前。这是一个比较冷门的星,而且这个星的节目以面向印度为主,后来又经历了一些节目的调整,好看的已经为数不多了,所以他又转了去收C。C比较有价值的应该是NHK、BBC和ESPN这几个台了,使用D3接收机可以破解免费收看。
小万没有使用寻星仪的习惯,一般是把电视摆在旁边调试。后来又不仅限于仅在电视看了,又在网上买了二手的电视棒,把卫星信号传到电脑,直接查看有关的信号参数和像素。经过几年时间的折腾,在-年底近两年时间,他基本上就是固定收88ku、.5C、.5C和C4个星,合计节目数量近个。
(C接收天线)
比起我,他花的钱算是少的。我大学期间在家玩的是,那时候还有本港台的转播,所以就到陶街的商店,买了设备回来自己装,但是由于没有寻星仪,家里又没有小电视可以调,最后还是花钱请人来装,花费0多。但是这个是要年费的,看了一年,虽然是共享账号,但是由于能看的优质节目越来越少,觉得性价比太低,决定不再续,买下的设备在家里后来装修的时候,都被当作垃圾全部送入堆填区。
讲起是如何认识小万的过程,我和他是在一个地面信号的QQ群组认识的。群里面多数人以接收地面信号,包括收音机和电视信号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闲来无事都会上来交流心得,传经授道。后来因为他在群里面又时不时展示下自己的收星成果,才知道调星也是他的一个爱好。交流的时候才知道,小万小时候和我一样都是喜欢折腾收音机,开始用的是二三十块的老人收音机,仅是满足于邻近的市县的台,后来存到零花钱了,又开始升级准备,入手专业的德生机,试收长波(LM)、中波(AM)、短波(SW)等国外台。长波和中波都是沿地面、水面传播的,信号稳定,传输距离较远,一般几千公里,带宽一般在9-10千赫,实际音频带宽在5千赫左右,音质一般。短波由地面和电离层反射传播,传输距离很远,可达几万公里,但信号易受大气干扰,信号不稳定,带宽小,音质不好。而我们生活中接触最多的FM调频广播,属于超短波,传播距离最短,一般为公里半径,大城市的郊区也能听到FM调频广播是因为有差转台在接力。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带宽大,达15千赫,音质好,利于立体声广播。为了接收效果好,小万甚至把家里之前的鱼骨天线也拆散了做成了一条2米长的收音机天线。厚街由于地势相对开阔,无论是收FM或者是中波和短波这些,都是很有优势的。
90年代中至21世纪初,烧星和无线电已经不再是年轻人喜欢的活动的了,小朋友的玩具大多是Gameboy和游戏王卡这些,不过我对这些兴趣倒不是很大。看电视又比较伤眼,所以我小时候也是个收音迷。不过比起那些职业级烧友,我就算不上什么了,以前电台的功率相对较低,加上我住的又是低层,相对屏蔽,在广州市区偶然能收到邻近市,例如江门、佛山、肇庆、东莞和深圳的电台都会激动不已。后来又不满足于仅是87.5-的FM频段,又买了更高阶的收音机去屋顶试收中波、短波等国外台,享受电波带来的愉悦。04年左右,番禺、南海、台山、斗门、新会等周边市县的台开始加大发射功率,大部分普通的收音机接收起来都已经非常容易,目前在海珠区5层以上楼层,靠近窗边拉长天线,可以轻松收到花果山发射的全部省台、市台以及转播的中央电台,以及花都、番禺、佛山六个台、江门两个台、新会、台山、斗门、中山两个台、东莞主台、肇庆两个台,靠近琶洲一带以及以东的甚至有可能收到惠州和香港的部分电台。不过广播相对于电视来说,少了图像的部分,形式相对单一,而且大部分电台也实行了网络化,要收听也不难了,后来逐渐就很少再在家里调试收音机了。
后来广播玩的少了,但是接收地面电视信号的兴趣却是提了起来。小万和我一样,也是东莞、深圳、中山和番禺的珠江口两岸一带的众多发烧友之一。目的是收什么节目就不用赘述了,差别不过是有人能收得多台有人收的少;有人能收到金紫荆信号,有人收不到罢了。在东莞的塘厦和虎门一带,是东莞传统的粤语区,青山和坑山的信号能够较好地对这片地方进行覆盖,所以在这片地区的各种长长短短的鱼骨天线在路边的高楼顶都是比比皆是。其实也难怪,90年代初期,当时HK4个频道还没有落地的时候,有线4个台都能全部转播。现在别人已经发展为12个免费频道了,有线才转播翡翠和明珠2个,而且插播的广告越来越没有底线,难怪公众不买账了。而最近开电视开始传送大气电波之后,又引起烧友们轮番出动,开始积极调试。四十年前电视作为新事物引进大陆,鱼骨天线像雨后春笋纷纷在市内各家各户出现,最壮观的还要数当年在东风路扩建前,那个竖15米杆的鱼骨天线的家庭,虽然图片没人流传出来,但是却成为了地面信号圈中最有趣的谈资。四十年过去了,在经济经历了这么大程度的发展之后,珠江口的番禺、中山以及东莞西南地区一带市民还是依然这么热衷去观看对面海的原始信号,所以有时候也不禁感叹,这是不是证明我们的媒体办的质量依然有待提高呢?
(南沙接收的HK信号)
不可否认,经过广电有线三十年的洗刷和手机电脑的快速普及,市区里面还会用鱼骨天线接收的家庭已经少之又少。很多老人甚至都以为我们的越秀山、花果山发射塔已经不再发射信号了;而像我和小万等一众九零后或者零零后去接收地波和卫星,也是作为一种休闲娱乐的成分多于看电视的现实需要。
(广州市发射的地面电视台信号)
调整鱼骨天线比起调星来说,应该是更简单直接的。首先是周边要相对开阔,遮挡较少,天线和挂天线的高度都是一寸长一寸强,如果离发射塔近,当然是接个易拉罐都能收到,而要接收五十公里甚至是公里外的远程信号,长鱼骨和放大器就是必不可少了。如果地势高度不占优势的,甚至需要动用到大网锅。对于接收50公里以外,目前圈内比较流行的是UX55和N33两款3米长的天线,配合菁华放大器接收,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定制6米甚至是8米的长鱼骨,或者2条、4条鱼骨平行组阵接收;空间够的上个3米网锅,一般是直径做3米,深度半米,然后在锅中心焊一根3米的长杆向外,在2.5米处装上振子,振子对出也就是杆的末端按上一个反射板,馈线接上振子后连回电视或者是接收地面信号的机顶盒就可以了。相比于广播,网络上看对面海节目的稳定性比较差,而且画质也不如天线接收,所以围绕着珠江口一带的居民,对于接收地面信号的热情依然非常高涨。东莞、中山、番禺一带,走在南沙港高速和广深沿江高速上,都经常可以见到旁边的楼房顶有一条又一条的鱼骨天线。小万所在的厚街,距离青山60多公里,他用上2米多的UX23即能稳定接收,加上广州和东莞的信号,合计50多个台。
(大网锅接收)
(鱼骨天线接收)
(苍蝇拍天线接收)
(鱼骨天线阵接收)
在天线调试初期,他也经历了很多的曲折,在对准方位后,要在天台找信号最好的位置接收,他一边在天台摆弄天线细调,一边让家人在大厅电视前面看着,最后找到了一个楼顶水箱旁边的位置安装固定,全家人得以享受电波带来的乐趣。相比于卫星,地面波的覆盖范围其实是没那么明确的。卫星的覆盖场强可以控制得很好,一过了那条界,你就完全没信号了。但是地面波发射出来的,当然不可能传0公里,但是究竟最远可以到哪里,公里还是公里,其实是没有定律的;甚至说连发射台的人都不清楚。天线质量好、高度够、电视门限低的,可以收到更远地方的微弱信号,相反就只能近的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才让烧友们欲罢不能,屡败屡试,盼望着奇迹的最后出现。
(香港发射的地面电视台信号)
近年广电推行的有线电视也在参照网络机顶盒的模式,我们在比较过后还是发现,这种天线连电视的方式,一打开就是节目,比起使用什么数字机顶盒更加方便易用。对于老人家来说,其实更加简单方便。
(开电视测试画面)
(开电视4.1起发送大气电波信号)
其实无论是调星、调天线、调试收音机,这些收到的节目早已不是我们生活中必须的部分了,更多的我们还是在享受这个调试的过程以及收到台那一刻的惊喜。小万时不时也会拿着闲置的锅去试收不同的星,每次看到新出现的节目都会激动不已;或者在收下最强的信号组后,通过细调把弱组台调出来那一刻,也是使整个人充满了成就感和自我实现感。工作中我们会受到很多阻力和压力,导致自己一些想法和看法不能实现,但是在调星和天线的过程中,我们却可以在通过自己的付出和尝试,收到计划要收的节目,或者收到一些没想到可以收到的频道,这样的成就感,对于人的治愈感是很强的,我想,这就是小万等烧星友和烧地波友乐此不疲的原因所在!
(青山发射站)
(越秀山和花果山发射塔)
(江门圭峰山发射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